過去一年,人們對於「空間」這個概念已經有了更多的了解──例如,Pokémon Go告訴了我們:「虛擬世界」與真實世界之間的界線,已經逐漸模糊。
今年,將成為人工智能的創世紀;自駕車時代的降臨,將會改變一切。
目前使用自駕車的人數,遠超過你的想像
Business Insider對於自駕車(無人車)的定義為:在沒有人駕駛的情況下,可以加速、煞車、並由系統引導汽車的移動。其實,自動駕駛早在1920年就開始研發了;人們對於自動駕駛的期待,逐漸從科幻電影拉到現實生活。根據Telsa的統計數字,使用過Tesla自行研發的自動駕駛系統的人數為7萬人;而總里程數為7800萬英里。而Google所研發的自駕汽車大約有60台,而總里程數大約為200萬英里。
Tesla與Google合作,記錄這些使用數據,並建立一個龐大的「自動駕駛資料庫」,這能幫助未來的產品研發更貼近消費者需求、並進行監管與推動開發。
▲歷年自動駕駛比率變化,從今年(2017)開始,數字將會大幅躍升。數據來源:BUSINESS INSIDER,TechOrange 製圖。
這樣的數據,應該已經超過許多人的想像。但更驚人的在後面:BI Intelligence預測,2020年世界上會有1000萬台的自駕車;2030年,自駕車將會在所有銷售車款中佔比超過百分之15。
過去,人們對於科技美好想像,似乎已經逐漸成為現實。
自駕車將顛覆人工智能產業與傳統生產鏈
Tesla預估,大約2019年,第一輛商用自動駕駛車出現時,它將會被評價為地表上最安全的汽車──也就是,2019年將會是自駕車取代普通車的元年。KPMG report(畢馬威會計事務所)更評估,當路上的自駕車比率高達8成,車禍以及事故率將會大幅下降;或者當路上的自駕車數量到達2500台時,車禍比率也會下降。因此,自駕車將改變汽車市場的格局。製造商將會更著重於自駕車本身性能與安全性,而非個人的駕駛體驗(畢竟已經沒有駕駛了)。
自動駕駛,不只顛覆人工智能產業,也將顛覆各種傳統產業生產鏈。
製造業全面升級與改組,台灣必須做好應對措施
在一台車的產製過程中,台灣通常負責「前裝」,也就是以零件生產(例如:大燈、搖桿等)打入車內製造系統。但是隨著人工智慧的進步,未來自駕車全面量產指日可待。到時,台灣在車內系統市場中又該何去何從?雖要警惕,但我們也不需太過悲觀。
台灣在「車用資訊娛樂系統」這方面做得很好──也就是安裝在車上的平板系統,可以整合導航、娛樂與交通檢測,目前各科技業都對這塊大餅非常有興趣;只要自駕車興盛起來,這系統必定成為每台車的必備設施。
未來,車內系統的潮流將會有幾個關鍵字:人工智慧、電腦與偵測系統。
面對外界日益進步的科技與生產質量,台灣若只在車資娛樂系統方面著墨是不夠的;必須盡快強化生產的利基,並學習跨產業的合作:例如IT產業與汽車業,近幾年內將會密不可分。
無人車興起的技術革命,提供晶片業者轉型機會
另外,晶圓製造業該開始準備了。在自駕車還沒出現以前,晶圓跟汽車製造業根本沒有關係。
但現在一切都不一樣了──自駕車依賴強大的雲端系統、電腦運作與大數據行動,晶圓製造業者最好開始卡位:人工智能、電腦視野、無線5G網路與雲端操控的時代來臨了。
例如,2017年初,intel於CES(consumer technology association)發表了最新產品:可以幫助自駕車與雲端連結的5G晶片。他們同時也發布,未來,這個晶片將會與BMW合作,各國的晶圓產業目前也正在虎視眈眈。
2017年開始了,這對台灣來說,是危機、還是轉機?
人工智能,是一場嶄新的科學革命,還是人類吞食自我的開始?
科技發展到今日,我們是否可以完全掌控自己創造出來的產物?我們是否可以依賴它、進而得到更好的生活?產業的創新勢必造成摧毀與重生,而其他產業所賠入的資源,到底值不值得?
究竟,自動駕駛是否可以帶領人類「解脫雙手」?這個問題,只待時間給予我們解答;無論如何,未來五年產業的變革與創新,勢必十分精彩。
延伸閱讀:
無人車帶來的政府革命:駕照、燃料稅、道路預算制度全部大改
AI 將創造數億至數兆美元的產業,這顆巨大商機球中國已經抓住,那台灣呢?
Uber 無人卡車正式上路,LIVEhouse.in 創辦人程世嘉:失業衝擊影響更大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